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促进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方向转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高效利用资源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建设整治修复制度巩固国土根基。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引言
针对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积极响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提升成为必然要求。在介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要求决定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从工作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体综合理念滞后、理论基础体系欠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
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系统改变使得人类经济得到实质性进展,但付出了生态系统诸多服务功能退化的代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区域生态问题突出。如果没有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人类每年需用33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补偿损失,这足以说明生态系统价值。国土综合整治是通过综合性措施规范设定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各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存在差异,生态文明主要指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工业文明发展后,对自然与人类发展关系有了全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发展理念的体现,以全新角度看待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国土综合整治是对人类土地关系进行协调,按照客观需求及技术水平提升与实际资源情况,统筹安排人地关系,发达国家考虑到国土综合整治,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2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存在不足
2.1整体综合理念滞后
国土空间是国土各组分之间、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需要用整体观和系统观对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统筹。在目前实践中,相关工作往往分散在多个部门开展,未充分考虑整治修复对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的以项目拼凑,导致生态修复碎片化现象突出,对维护关键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缓解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边修复边破坏的后果。同时,已有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中,存在着重工程布局施工、轻生态系统恢复分析评价的倾向,未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保护”和“自然恢复”“辅助恢复”或“修复重建”的措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仍需加强。
2.2理论基础体系欠缺
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体系仍不统一,相关概念如土地整理、土地(国土)整治、土地(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多是借鉴和利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内容,理论基础不完善并长期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先进的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缺乏。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Solution,NBS)越来越被认为能有效地用于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中。
2.3技术支撑相对薄弱
目前开展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监测评价,相关技术能力建设缺乏。例如有研究表明,中国正在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存在过度关注施工进度和资金使用率等简单的整体工程指标的现象,忽略了体现工程本质目的的生态系统及其恢复状况的评价。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亟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蕴含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安全格局、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整治修复的规划政策动态仿真系统等建设也存在欠缺。
从技术上来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没能充分应用3S、物联网等技术装备,缺少长期科学的地面监测,另一方面是没能基于监测数据研发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
2.4体制机制不尽完善
从理论逻辑层面上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对人与国土关系的调整,是对国土资源及其利用进行重新组织和优化的过程。但是中国现有的条块化管理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需求、各部门利益的不同、目标导向和技术规范的差异,以及公众参与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存在滞后和缺位的现象,尤其容易造成人为割裂生态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后果,不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强调从单要素管理向多要素综合管控转变,从行政区域向自然流域的转变,制定适应性的整治修复策略,将人类社会纳入生态系统的协调管理,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
3.1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针对国土空间不合理利用与生态空间的矛盾,以结构调整发挥国土空间作用。主要包括化解国土空间结构布局矛盾,调配国土空间结构要素比配,确定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目标,调配非自然要素比重,调整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处置棚户区、低效工业用地,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生活环境的需求。
3.2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
针对耕地、矿山等自然与非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在城市化地区处置闲置建设用地,整治改造农村地区危旧房,提升农村建设生态区域空间利用率。调整破碎田块,整治贫瘠耕地、涝洼等生态脆弱性低等耕地。在矿山资源开发集中区复垦,利用矿山废弃地还绿还林。调整海陆连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码头港口等闲置地。
3.3以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生态国土
针对轻微受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封山育林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对区域范围内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水流、滩涂等自然资源系统,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修复分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化重组。地貌重塑包括地面沉降与塌陷防治,侵蚀沟渠治理及水源涵养区江湖连通。针对污染土壤、沙土化等生态脆弱性土地整治,通过生物技术种植林草拓展绿地面积,种植防护林防止风沙侵蚀。修复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景观,打造美丽乡村、绿色矿山的景观格局。改善生态系统地貌地质、景观植被,打造适应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3.4以政治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设
筑造国土根基,以国土整治规划为引领,以整理修复为手段。多元融合资金融入保障制度,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统一领导治理协调机构,建立项目进展台账,创新监管机制。建设生态补偿制度,对个人或组织在整治修复项目中的正外部性进行价值补偿。建立整治修复绩效考评制度,以整治修复成效指标体系为基础,衡量整治修复效益。
结语
国国土空间先天脆弱性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倒逼中国必须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管理成为国土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应按照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施自然资源统一设置、分区管控,健全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科学布局国土空间生产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