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务工农民难以享受新农合待遇;部分改制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无法参保,部分困难群体无力参保;‘老工伤’的待遇保障问题……”武汉市政协日前召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席专题协商会,一系列涉及群众社会保障中的盲区问题被一一提出。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市委、市政府政研室等10家单位的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去年,武汉市GDP突破4500亿元,但社会保障事业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却相对靠后。2009年因社会保障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占到全市信访问题的45%,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近几年,有关社会保障问题方面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成为市政协专委会、委员和各区政协建言的热门问题。从4月开始,市政协相关专委会,市政协常委、委员和部分区政协分别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形成会议建言16篇。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调研指出,武汉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条块化现象十分严重,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政策不一致;参保覆盖范围不宽,部分流动性大的员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都是社保盲区,同时社保投入在财政预算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法规制度,应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资金纳入统一预算、统一安排,增强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市政协委员邹薇指出,提高武汉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保标准,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上要达到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目标,不能片面强调保障最低生活。
关于完善各类人群医保问题,农工党武汉市委提出要统筹兼顾、渐进发展,重点解决城市困难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市政协常委雷腾芳建议,加快构建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切实解决职工在医疗中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难题。江夏区政协提出,新农合要探索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完善管理机构机制,杜绝因人口流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出现的一人参加多种医保、居民参加“新农合”、农民双重参保等现象。有市政协常委还提出,加强全市医保源头监管,整合资源建立监管网络。
袁善腊对专题协商会上提出的建议表示肯定,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他表示,今年武汉市将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出台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的具体操作办法,研究制定农民工、灵活从业人员、双重劳动关系从业人员和非全日制用工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同时把近10万“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支付范围。武汉市还将根据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定调整失业保险金方案,出台伤残职工相关待遇支付标准、调整工伤人员伤残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