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工伤事故的频繁发生,它严重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社会信誉及企业发展和生存,其原因:一是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脆弱,特别是一些工程项目承包的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管理混乱、有章不循,对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是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与党十六大提出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抓而不严,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工作不到位;三是企业对基层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检查工作没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命,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总书记如此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关心群众的生命,就强调说明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认真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政策。
就安全理念与安全工作浅谈几点:
一、安全管理理念
企业要发展,要得到社会上的公认,提出的口号是“质量是生命,管理是效益”。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对安全“以人为本”的认识理念大有新的认识,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被受社会与人民关注,因此企业的安全管理应是首先考虑人。有一位国际著名的日本安全专家讲安全管理理念:一是责任与良心的观念;二是要把一切安全责任看作自己份内的事,尽力协助干好,千万不要推委;三是要把下道工序当作自己的客人,处处为人他们设想和考虑。
在世界一些很发达国家的企业,把安全管理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位。如英国BP公司投资建设广东珠海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该公司讲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投资,总是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每位BP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做好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并且把良好的健康、安全和环保业绩作为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这种观念已经成为BP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已成为一种信念,它自始至终贯穿在珠海PTA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BP公司在PTA项目施工管理中制定了一套极其完整、严密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措施。在项目开始动之前,他们都会根据每一项工程的特点分析每一个工地有哪些可能发生的事故,预测事故会导致何种危险,有何危害,如何加以预防,将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等,风险评估报告经专门人员审批后才允许正式施工。正是有这样高的安全管理理念、严密的措施、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报告),才能把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及早地消灭在施工之前。
5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安全第一”的方针,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安全 又做出了“三项提示”,但是在一大部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即把“企业效益”放在首位,把产品质量放在任何工作前面,尚未真正建立企业生产安全放在首位的安全管理理念,与国外、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安全管理重要性地位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安全于泰山”。还在 提出过“质量如泰山”,两句话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在含意颇深。做为企业应把安全管理放在生产的什么地位,这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观念,企业应在安全管理、质量、效益上有个轻重观念,顺序的先后。有一位日本安全专家在长江三峡工程工作时说他们公司(日本前田公司)在安全管理重要性地位上强调,在“轻重”上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顺序应先安全,后质量,再工期,最后是成本效益,否则,顺序颠倒,就是本末倒置,当然“安全第一”必须见之于“投入”在内的行动,决不能只挂在口头。
参考国外一些企业对安全管理的理念如:英国BP公司对安全管理不惜代价,在他们承揽的PTA项目施工中,BP公司先后举行了50万、100万、200万、400万、600万人,小时无安全事故的大型庆典活动,奖励所有的施工人员,最多的一次发放安全奖金达400万,这么高奖励在国内是不可思议的。在如:英国BP公司总部代表在珠海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检查时,发现一施工工地的工人在焊接作业时,安全措施不到位,焊花飞溅,该总部代表立即要求全面整改,包括整个工地不同作业区的其他项目的施工单位都要全面停工,查找分析原因,数百名工人需要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全面停工时间长达13天。如果按从停工影响项目建设投产的时间算起,这次工期延长,BP公司损失高达1.2亿元。BP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安全的做法,把生产安全放在这么高的地位在我们的企业中是不可思议的。发展市场经济,一些企业认为,生产是硬指标,效益是头等大事,安全是软指标,该退而求其次,因而抓生产时瞪着眼不放松,在人、财、物上全心投入,毫不犹豫;而抓安全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企业改制,先改掉安全部门,让安全员下岗,安全生产经费一减再减,心存侥幸,只要不出事,能应付且应付。是的,效益确实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生存,职工也会面临无业,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减少。安全看起来投入多,产出少,但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却能保证职工身体的健康,它关系到人的生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效益是隐形的、潜在的,也是无可估量的。
在今天,“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安全生产抓不好,一切经营成果都会被葬送掉,珍惜自己和珍惜别人的生命,不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法律给予生命的庄严承诺。
20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