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一氧化二氮(压缩的)
|
危险货物编号
|
22017
|
别名
|
笑气;氧化亚氮
|
危险性类别
|
第2.2类 不燃气体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气体,有甜味。
|
禁忌物
|
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
主要用途
|
用作医药麻醉剂、防腐剂,以及用于气密性检查。
|
||
熔点(℃)
|
-90.8
|
沸点(℃)
|
-88.5
|
燃烧性
|
助燃
|
燃烧分解物
|
氧化氮
|
闪点(℃)
|
无意义
|
自燃温度(℃)
|
无意义
|
爆炸上限(V%)
|
无意义
|
爆炸下限(V%)
|
无意义
|
危险特性
|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
灭火方法
|
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
|
||
储运注意事项
|
不燃的氧化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
废弃: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
||
毒性
|
LD50:
LC50:1068 mg/m3 4小时(大鼠吸入)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
||
健康危害
|
吸入对身体有害。能引起快速窒息作用。慢性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过量接触能引起生殖功能紊乱;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二氮,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生中毒症状;过量反复接触使工人发生贫血。对人有胚胎毒性,引起自然流产。
|
||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
||
防护措施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
泄漏应急处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合理通风,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切断气源,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
||
引用文献
|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新编危险物品安全手册
|
||
名称
|
一氧化二氮(压缩的)
|
危险货物编号
|
22017
|
别名
|
笑气;氧化亚氮
|
危险性类别
|
第2.2类 不燃气体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气体,有甜味。
|
禁忌物
|
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
主要用途
|
用作医药麻醉剂、防腐剂,以及用于气密性检查。
|
||
熔点(℃)
|
-90.8
|
沸点(℃)
|
-88.5
|
燃烧性
|
助燃
|
燃烧分解物
|
氧化氮
|
闪点(℃)
|
无意义
|
自燃温度(℃)
|
无意义
|
爆炸上限(V%)
|
无意义
|
爆炸下限(V%)
|
无意义
|
危险特性
|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
灭火方法
|
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
|
||
储运注意事项
|
不燃的氧化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
废弃: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
||
毒性
|
LD50:
LC50:1068 mg/m3 4小时(大鼠吸入)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
||
健康危害
|
吸入对身体有害。能引起快速窒息作用。慢性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过量接触能引起生殖功能紊乱;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二氮,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生中毒症状;过量反复接触使工人发生贫血。对人有胚胎毒性,引起自然流产。
|
||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
||
防护措施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
泄漏应急处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合理通风,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切断气源,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
||
引用文献
|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新编危险物品安全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