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故频发倾向论
1919年,英国的M.Greenwood(格林伍德)和H.H.Woods(伍兹)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H.Farmer(法默)和Chamber(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理论。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Proneness),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根据这种理论,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里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因此,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根据事故发生次数是否符合非均等分布,可以判断企业中是否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根据非均等分布,对于一个人数为N的工厂,发生x次事故的人数分布P(x)为
式中,C—发生事故的人数;
r—发生事故的次数,r=C•m;
m—每人平均的事故次数。
该式是一种理论分布公式,实际应用时计算很复杂,青岛贤司给出如下的近似计算公式,用于判断工厂里是否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设工厂里一年中发生过一次事故的人数为No,则发生事故的总人数Ns为
由此公式可以导出发生事故总人数已知时,发生次数最多的人数。一年中发生n次事故的人数Xn为
注意,上述公式中的事故次数没有包括没休工的事故。
对于发生事故次数较多、可能是事故频发倾向者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测试来判别。例如,日本曾采用UchidaKrapelinTest(内田一克雷贝林测验)测试人员大脑工作状态曲线,采用Yatabe一GuilfordTest(YG测验)测试工人的性格来判别事故频发倾向者。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日常工人行为的观察来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一般来说,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往往精神动摇,注意力不能经常集中在操作上,因而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条件。日本的丰原恒男发现容易冲动的人、不协调的人、不守规矩的人、缺乏同情心的人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发生事故次数较多。
据国外文献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
⑴感情冲动,容易兴奋;
⑵脾气暴躁;
⑶厌倦工作、没有耐心;
⑷慌慌张张、不沉着;
⑸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
⑹喜怒无常、感情多变;
⑺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
⑻极度喜悦和悲伤;
⑼缺乏自制力;
⑽处理问题轻率、冒失;
⑾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