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缺氧危险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04月20日

   一、缺氧危险作业场所辨识

  根据国家标准《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9-2006,缺氧危险作业场所分为以下三大类,可以对实际作业现状进行辨识分析。

  1.密闭设备:包括封闭或半封闭设备,如船舱、储罐、塔(釜)、烟道、沉箱及锅炉等。

  2.地下有限空间:包括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及化粪池等。

  3.地上有限空间:包括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封闭空间。

  二、缺氧危险作业特点分析

      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缺氧危险作业危险、有害因素特点进行分析。

  1.人员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作业人员对作业场所的有害介质不能直观感知,或虽能感知但麻痹大意,违章作业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② 管理人员未通过有效的检测手段获知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量,因而忽视安全、违章指挥或指挥不当, 强令作业人员冒险进入缺氧危险作业场所进行作业。

  ③ 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事先未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出现缺氧危险时未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监护失误或监护不当。

  2.缺氧危险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仅有较小活动空间,但作业人员须进入内部方可完成指定的作业任务。

  ② 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与外部联系不便,且不利于作业监护,撤离也较为困难。

  ③ 并非专为长时间连续作业而设计,一般仅在内部清理、处理故障、检查隐患、改变结构等特殊情况下展开作业。

  3.缺氧危险作业场所,除单纯缺氧外,有时同时存在或可能产生其他危险、有害物质,并随作业过程发生动态变化。

  ① 危险、有害物质在作业开始前已存在,但未经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其危险、有害因素。

  ② 危险、有害物质在作业准备阶段产生,如采用惰性气体置换清除易燃气体时,引入窒息性危险、有害因素,未经新鲜空气二次置换合格。

  ③ 较难预防的危险、有害物质,在作业过程中逐步积累或突然出现。如在焊接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毒物、粉尘、烟雾等有害介质,但未随时进行准确检测及有效处理;又如在化工容器内作业时,残存物料暴露或与作业带入的材料、器具接触引发剧烈反应而产生危险、有害物质。

  4.缺氧危险作业管理有缺陷。如未制定作业方案,未申请安全作业许可,未经安全审查,无安全操作规程和规范操作方法等。

  5.缺氧危险作业的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如作业空间通风不畅或无通风设施,照明不足或光线不良,温度、湿度较高等。

上一篇: 高温与中暑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