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气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埋藏超深,大部分气藏为异常高压,“三高”气田比重大,同时面临着产能建设任务重、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等挑战。近年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以下简称塔里木油田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攻关、产能建设和生产管理力度,主要包括:针对具体的气田特征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气藏描述和气藏方案编制;针对地下、地面特点和需求集成应用新技术取得了工程技术的重要进展,满足了气田开发的需求;针对工期紧任务重和天然气开发的特点,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了气田如期建成投产及安全平稳生产。经过近几年来的艰苦努力,塔里木油田现已建成克拉2气田等5个天然气生产基地,到2007年底天然气产量超过150×108m3,实现了天然气产能、产量的快速增长和向“西气东输”项目安全、平稳供气的目标。
一、以气藏精细描述为基础,加强产能评价,及时优化方案,夯实上产基础
1. 加强山前地震叠前处理技术攻关,构造精细描述取得重要进展
库车坳陷山前的迪那区块,由于气藏上部地层复杂,厚度变化大,构造倾角大,探井和评价井钻井表明常规偏移处理资料解释,构造误差大。为此,首次开展了676km2山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解释,重点进行了以下4个方面的技术攻关:①选取并建立合理偏移基准量;②建立合理的时间域模型;③求取相对准确的初始速度模型;④处理解释一体化,修正深度及速度模型。
通过处理解释攻关,深入认识了迪那凝析气田主要目的层的构造特征,发现迪那2气藏构造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构造轴部整体西移,西高点向南西方向偏移2.7km,东高点偏移较少,同时构造面积增大。利用3口新钻开发井的电测和录井资料对比发现,新构造图底砾岩深度与实测基本一致(表1)。在构造精细描述的基础上,重新落实了迪那凝析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完成了开发井位部署的优化。
表1 迪那凝析气田新钻开发井实钻深度与设计深度对比表
井号 | 层位 | 设计深度(m) | 实钻深度(m) | 误差(m) | 构造深度(m) |
A | 古近系顶 | 3175.0 | 3087.1 | 27.1 | 3060 |
B | 古近系顶 | 3203.0 | 3102.9 | 7.9 | 3095 |
C | 古近系顶 | 3111.0 | 3123.7 | 23.7 | 3100 |
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区块,针对储层的高度非均质以及对油气和产能的控制作用,加强了以储层预测和评价为核心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建立了高产稳产的布井模式。
2. 加强对低渗透、裂缝性、非均质性储层的精细描述和评价
除克拉2等已投入开发的主力气田外,塔里木盆地正在进行开发建设和开展前期评价气田的储层基本为低渗透、裂缝性、非均质性砂岩储层或碳酸盐岩储层,如迪那凝析气田、塔中工号气田等。这类储层表现为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但是试井解释却反映出有效渗透率较高的裂缝型储层特征。
在迪那凝析气田,综合应用岩心观察、岩石力学分析、构造应力分析、测井解释、地震预测、试井解释等方法,开展储层精细描述,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主要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① 岩心裂缝参数描述,主要对包括裂缝方位、产状、力学性质、充填性、含油气性、密度、开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描述,研究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②微观裂缝参数描述,主要对包括微观裂缝密度、开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描述;③岩石力学性质测试,针对不同储层类型进行取样,完成10组岩石力学性质实验对比分析;④测井裂缝解释,主要包括应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等新技术研究裂缝段划分与裂缝开度、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等参数,研究现今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⑤裂缝的数值模拟,主要包括应力场分析、地质模型、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建立、边界条件与岩石破裂准则建立、应力场与裂缝的数值模拟,裂缝随地层压力变化模拟;⑥现今地应力对裂缝的改造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评价了迪那凝析气藏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有利裂缝发育区带、综合分析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综合利用地震属性、地震相干体、测井、地震应力模拟等地质研究成果,识别和预测裂缝分布规律,包括裂缝分布规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裂缝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分组裂缝有效性、各向异性及渗流网络;将裂缝分布特征表征到地质模型中,创立了一套合理的地质建模方法,精细描述迪那储层特征,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在塔中Ⅰ号气田,在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试井解释模型,准确解释了探测半径以及有效渗透率等储层参数,进一步深化了储层评价;利用地震、地质、试井、试采等资料对储量进行分区分类评价,将开发试验区已上交储量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储量。优先在工类、Ⅱ类优质储量区块进行开发试验区部署。
3. 加强实施再认识研究,及时优化开发方案。保证了产能到位率
在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整体部署,分批实施,优化调整的思路,优先实施在储层及构造可靠性高部位的开发井,以及对储层、构造及气藏特征具有进一步评价认识意义的开发井,根据第一批开发井取得的地质再认识,及时优化开发井位部署。实施结果表明,主力气藏构造和储量变化都不大。
对每口新井均进行放喷求产,同时对关键井开展产能测试,取全取准了产能及流体资料,不断加深对气藏的认识,及时优化实施方案,达到了方案设计指标(见表2)。
表2 塔里木盆地某气田单井方案配产指标与实际求产结果对比表
井号 | 方案设计配产 | 实际求产结果 | 备注 |
日产气(104m3) | 日产油(t) | 油压(MPa) | 年产气(108m3) | 年产油(104t) | 油嘴(mm) | 日产气(104m3) | 日产油(t) | 油压(MPa) |
A | 20.0 | 49.6 | 34.8 | 0.73 | 1.81 | 8 | 33.06 | 57.52 | 35.20 | 古近系与白垩系合采 |
B | 20.0 | 49.6 | 34.4 | 0.73 | 1.81 | 8 | 27.53 | 61.52 | 34.80 |
C | 20.0 | 49.6 | 34.8 | 0.73 | 1.81 | 7 | 21.79 | 49.23 | 34.07 |
D | 15.3 | 18.3 | 43.2 | | | 8 | 32.72 | 44.91 | 40.60 |
E | 33.6 | 40.4 | 38.3 | 1.23 | 1.48 | 8 | 36.65 | 43.11 | 41.43 |
F | 13.4 | 16.1 | 43.9 | 0.49 | 0.59 | 8 | 36.77 | 48.80 | 38.93 |
G | 15.3 | 18.3 | 43.2 | 0.56 | 0.67 | 8 | 34.72 | 30.78 | 38.73 |
4. 建设开发实验区,开展酸性气田开发攻关。为整体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塔中Ⅰ号气田主要产层为碳酸盐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流体分布复杂,既有凝析气,也有黑油,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天然气中普遍含H2S,含量变化大(11~32700mg/m3)。
塔中Ⅰ号气田开发难度很大。2007年6月塔中Ⅰ号气田开发试验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为碳酸盐岩酸性气田开发重大攻关研究项目。塔里木油田公司立即成立了攻关领导小组,下设立了气藏工程、钻井采气工程、地面集输工程三个专业组;特邀数十名国内知名专家和4家科研院校召开了攻关开题论证会,就技术思路、技术难点、预期目标等进行了充分研讨,最终确定储层描述、钻井、水平井完井及储层改造、开发防腐、高酸性气田地面工艺等7个课题35个研究专题。
首先开展了储层预测和钻井(大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分支井和欠平衡钻井)、完井、水平井的增产等技术攻关研究。目前已成功进行了第一口水平井现场试验,日产油超过40m3,日产气2×104~4×104m3。整个项目计划用2~3a完成。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预计最终形成一整套酸性气田开发、操作、安全环保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和配套技术,从而实现高酸性气田的有效、安全开发,为整体开发塔中Ⅰ号气田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