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停工
(1)停工时高压系统应严格执行“先降压后降温”的原则,且温度小于150℃时,降温速度应小于25℃/h,以免产生脆性破坏;
(2)停工时高压系统还应遵守“先降温后降量”的原则;
(3)反应压力降到3.5Mpa前,反应温度应大于135℃;
(4)卸催化剂前,高压系统应采用轻油汽提、热氢汽提、氮气的多次升压、泄压流程,直至或燃性气体含量小于1%,苯含量小于1μg﹒g-1;
(5)缷催化剂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结伴作业,H2S检测仪,佩戴防毒面具,用氮气连续吹扫掩护,防止缷剂时着火及羰基镍(允许暴露浓度0.007mg﹒m-3)中毒;
(6)缷催化剂后,操作人员应佩戴氧呼吸器面罩,连续氧分析警报器,在专业救护人员监控下入反应器;
(7)停工后应对高压设备进行内外部检验、壁厚检验、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检测、硬度检测、堆焊层铁素体含量测定、金相检验等多种检验,确保设备在安全条件下运转;
(8)停工后应对奥氏体不锈钢设备进行干燥的氮气保护,打开设备前可用符合标准的苏打水溶液进行中和清洗。
2)紧急停工
(1)当发生反应器“飞温”、装置着火等紧急情况时,应启动快速紧急泄压系统,停新氢压缩机、反应(循环氢)加热炉和高压注水泵;
(2)当循环氢压缩机故障、冷高压分离器(或循环氢压缩机入口缓冲罐)液位过高时,应停循环氢压缩机和高注水泵,并启动慢速紧急泄压系统;
(3)高压进料泵出口流量过低、高压进料泵故障时,应停该高压进料泵,并启动备泵;
(4)反应(循环氢)加热炉流率过低、燃料压力过低、反应器入口温度过高、炉管爆炸或着火时,应停反应(循环氢)加热炉;
(5)冷高压分离器、热高压分离器、循环氢脱硫塔液位过低时,应关闭从高压到低压的阀门。
(6)新氢压缩机故障、新氢压缩机入口缓冲罐液位过高、供氢装置发生故障时,应停新氢压缩机和高压进料泵;
(7)仪表风故障时,应停新氢压缩机和高压进料泵,并维持循环氢压缩机的最大流量和急冷氢的最大流量。
19.7 加氢裂化装置安全性分析[1~7,15~16]
19.7.1 火灾危险性分析
加氢裂化装置所用原料、所得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质,装置危险性为甲类见表19-2。各物料在加工过程中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当泄漏温度超过其自燃点、泄漏遇静电或遇热可能引发火灾。
表1 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介质名称 | 性质 | 爆炸极限/V% | 闪点/℃ | 自燃点/℃ | 火灾危险类别 |
氢气 燃料气 液化气 石脑油 喷气燃料 柴油 减压蜡油 DMDS MDEA 硫化氢 | 易燃易爆 易燃易爆 易燃易爆 易燃易爆 易燃易爆 易燃 易燃 易燃 易燃 易燃易爆剧毒 | 4.1~74.2 3~13 2~9 1.4~7.6 1.4~7.5 1.5~4.5 2.2~19.7 4.3~45.5 | <28 28~45 45~120 >120 15 >139 | 570~590 650~750 426~537℃ 510~530 380~425 350~380 300~380 339 290~370 | 甲 甲 甲A 甲B 乙A 丙A 丙B 甲 丙A 甲 |
1) 氢气(H2)
H2自燃点:570~590℃,爆炸极限:4.1%~74.2%,火灾危险类别:甲。
H2 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焜合物,遇热或明为即发生爆炸。在低凹谈不易积存,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H2 还会与氯、溴等卤素剧烈反应。
H2 与其他气体相比特点之一是当气体膨胀后其温度上升,即热起来,因此特别小心,H2 释压管线或压缩排到大气时,或任何泄漏均必须用蒸汽吹扫才能有效灭火。
灭火:
①灭火剂:雾状水、泡沬、二氧化碳、干粉;
②切断气源;
③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④喷水冷却着火设备;
⑤可能的话,将着火设备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2) 硫化氢(H2S)
H2S自燃点:292~370℃,爆炸极限:4.3%~45.5%,火灾危险类别:甲。
H2S与空气或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高能热或明火即发生燃烧爆炸。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1) 灭火
①灭火剂:泡沬、二氧化碳、雾状水;
②切断气源;
③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④喷水冷却着火设备;
(2) 泄漏处置
①应疏散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进入;
②严格控制一切火源;
③喷雾状水稀释、溶释、抽排和强力通风。
(3) 防护措施:
①工作场地严禁吸烟;
②生产过程密闭;
③全面通风;
④进入着火现场,应穿自供氧式呼吸装备的防护服,防止因缺氧发生危险;
⑤不应携带探照灯、电机及开关等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设备。
3) 氨(NH3)
NH3自燃点:651℃,爆炸极限:15%~28%。
NH3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怕混合物,高能热或明火即发生燃烧爆炸。与氯、溴等卤素剧烈反应。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1) 灭火
①灭火剂:泡沬、二氧化碳、雾状水;
②切断气源;
③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④喷水冷却着火设备。
(2)泄露处置:
①应疏散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进入;
②严格控制一切火源;
③喷雾状水稀释、溶释、抽排和强力通风。
4)液化石油气[7]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组分: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在常温常压下能迅速挥发。
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由于比空气重而更为危险。这些烃类从容器中漏出呈云雾状沉积在地面上。除非有4.5%/s以上的风速,这些物质是不易扩散至大气中去的。在装置地面上常设在明火加热炉。对有可能产生云雾状物烃类的操作,将会有潜在导致爆炸的危险。
液化石油气闪点:<28℃,自燃点:426~537℃,爆炸极限:2%~9%,火灾危险类别:甲A。
液化石油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能热或明火即发生燃烧爆炸。与氯、溴等卤至少剧烈反应。蒸气比空气重,能经较底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1) 健康危害
①急性危害
眼睛接触:可引起冻伤。
皮肤接触:可引起冻伤。组织冻伤后引起疼痛。
吸入:本品较空气重,若通风不良可引起窒息。症状有头痛、头昏、呼吸短促、乏力、困倦和耳鸣;如果窒息进一步加重,可引起恶心、呕吐、肌肉无力和意识不清,最后抽搐、昏迷和死亡。
②慢性危害
长期接触可引起头昏、乏力、视物不清、体重降低或贫血,或影响肝、肾功能等。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发红、干燥、皲裂。长期暴露在可燃浓度可引起神经损害、周围神经病、骨髓损害、神经衰弱。
③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④燃爆危险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2)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发生冻伤:立即用冷水冲洗冻伤部位10~15min,最好能将冻伤部位浸入冷水中,不要摩擦。禁用热水和热辐射。用清洁、干燥敷料覆盖,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起下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
(3)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开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致电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应佩载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