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为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在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在有氧和适宜的温度下易形成芽孢。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下能成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存活数年。因此,牧场一旦被炭疽杆菌芽孢污染,传染性可持续20~30年,而且,芽孢对化学消毒剂也有很强的抵抗力。炭疽芽孢杆菌作为最主要的生物战剂曾在过去的战争中被使用过。
2.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炭疽杆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炭疽病。而职业性炭疽病主要是从事皮毛加工、制革、饲养及屠宰等工作的人员,因接触病畜或病畜污染的皮毛、病畜产品、土壤、用具以及吸人大量炭疽芽孢的粉尘而导致感染本病。
荚膜和炭疽毒素是炭疽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荚膜能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病菌在体内生长和扩散;病菌在局部繁殖产生的大量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3.临床表现
职业性炭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与临床表现。
(1)体表感染型炭疽(皮肤炭疽)
最为常见,约占90%以上。潜伏期1~3天。在手、前臂、面部及颈部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及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而硬的焦痂,故称炭疽。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由于末梢神经受压而无痛觉或疼痛不显著是本病的特点。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起病同时常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本型大多数可痊愈。少数病员可无丘疹和水疱,而局部呈大片水肿,并迅速扩展,最后形成片状坏死,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情危重,且易发生败血症而引起死亡。
(2)吸入感染型炭疽(肺炭疽)
约占5%的病例,潜伏期12h,由吸人芽孢所致,多为原发性,起病急,开始为低热、乏力及干咳,2~4天后出现高热,咳嗽加重、胸痛、血痰、呼吸困难及紫绀。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哕音。X射线检查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3)经口感染型炭疽(肠炭疽)
起病急,发热,腹胀,剧烈腹疼、腹泻,通常为水样便或血水样便,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血丝及胆汁。并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可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可因继发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4)炭疽败血症
可继发于以上各型炭疽,也可能直接发生,此原发病变多较严重。
常伴严重的全身毒血症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瘀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可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5)脑膜炎型炭疽(脑膜炭疽)
此病少见,多继发于各种炭疽引起的败血症者,也可直接发生。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又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继而出现谵妄、昏迷,有时有大脑皮质出血及脑脊髓膜炎,脑脊液多为血性或脓性。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呼吸衰竭,多死于第2~4病日。
4.救治原则与其他处置
①对炭疽的治疗应以抗菌素治疗为基础,其中以青霉素为首选,链霉素、氯霉素及四环素族对炭疽亦有较好的疗效,脑膜炎型病人须用氯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应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疗。
②病人需卧床休息,并加强护理,充分给液,必要时应静脉输液。
③谵妄、烦躁不安时,酌用镇静剂。有循环衰竭时,选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等。毒血症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化可的松每日100~300mg,加入葡萄糖200mL内静脉滴注,直至毒血症明显减轻。
④严禁挤压局部皮肤病损,并严禁一切手术,如切开引流术等,以免感染扩散。
5.预防、安全与劳动保护
①预防炭疽的重点应放在家畜的防治上,加强牧区的畜牧管理,定期检疫,发现可疑炭疽动物应立即隔离。严禁宰杀、食用病畜、死畜,并及时销毁。对易感家畜做好疫苗预防接种。
②对生皮原料应加强检疫和消毒处理。
③对兽医、饲养员、皮毛加工人员等可能感染者应定期检疫和预防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
④一旦发现炭疽病人,应尽快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严格隔离和彻底治疗。
⑤从业人员须加强个人防护,饭前用2%一3%来苏水洗手消毒,流水冲净。并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漱口。
⑥从业人员做好岗前体检及在岗时每年一次的体检。凡查出有严重皮肤病、免疫力低下者,应禁止或脱离从事饲养、屠宰、皮毛加工、制革等工作。